燕子姐姐说家谱 | 第十五讲 去伪存真-正确利用合理开发家谱资源
家谱作为封建宗法社会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封建性的糟粕,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上海图书馆家谱研究员顾燕老师就带我们了解如何正确利用合理开发家谱资源。
说明:目前深圳服务器暂不支持。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我们的最后一讲,那么今天的最后一讲我想来谈一下如何合理正确的利用开发家谱资源。
家谱作为封建宗法社会的产物,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封建性的糟粕,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才能真正的做到古为今用。
因此啊,我们在利用家谱的时候,必须注意对家谱资料的样本进行科学的取舍与分析,从而避免在利用家谱的同时走入误区。
要合理正确的利用家谱,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个呢,是要研读义历,明确家谱的收入范围。
比如在资阳熊氏家谱中,对于入普者做了一些说明与限制。
女书身女己不想其身年。
以事人者书是某,以许字者书许字某。
位次者不舒。
凡生子而未成人者,不必列入世系。
卒中迁徙远乡者,书是某处。
有年可记者惧年,无年者不惧。
可见,在家谱中,不是所有的人的名字都能够在谱中得到反应,还有很多因素会导致部分族人的深沉世系会被遗漏。
因此,如果在进行人口统计的时候,不要忘记在利用世系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家谱的收入范围。
第二个呢,是要仔细阅读,认真考证,辨别家谱中的讹物。
由于修补者所居住的地域文化不同,水平呢也是参差不齐。
对于资料,或因未加详细考证,或因辗转抄袭等原因,均会造成家谱中的讹误。
因此,在利用开发的时候必须仔细辨别,以免谬种流传,以讹传讹。
比如明代陈序纂修的新安陈氏统宗列派迁徙注脚传。
这套谱竟然将唐末太监陈匡柔荒唐的当做自己的祖先。
并且啊,在家族的子孙后代还在江西、安徽等地,居然还演化成了七个支派,所以说是多么的荒唐。反之,明代著名学者陈敏正在新安陈氏统宗世谱中,则对家族的世系的考证就十分的谨慎。
在其修补之前,由北宋江西无梁派陈奇撰修的陈氏世谱。
其中将陈氏的始祖定为周成王时的国服。
又以三国曹魏的陈玉作为家族的祖先。
那么这种说法呢?在其后的两三百年间,已经被众多的城市各族所认可。
然而呢,陈敏正通过了各种史籍进行了严谨的考证之后,对于这种说法提出了异议和辩驳,推翻了之前传统的观点。
搞定了之前的俄乌。
第三个呢,我们是要辨别取舍家谱中长期盛行的扬善隐恶的资料。
由于家谱不同于修史,修史强调秉笔之书,而家谱呢,则多为尊者讳,反映正面的人和事居多。
对于不显者,大多隐匿不报,甚至阿谀奉承权势,攀附显贵。
比如姓包的都认自己的祖先是包拯。
那么姓朱的呢?都是朱熹的后代,而姓刘的呢,则是刘邦的龙脉。
那么姓秦的大多不承认自己是秦桧的后代,而任宋代著名的诗人秦观,也就是秦少游为始祖。
所以,如此众多的名人后裔,在各家各族家谱中又如此惊人的一致,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更有甚者,可将始祖一上诉至三皇五帝。
比如明代林笛之的古今慢性铜谱中。
他以世谱为根据,认为三皇五帝乃天下万姓,皆皇帝一人所出,那么这种观点在家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从而导致了大部分的家谱在源流世袭中都将皇帝、神农、轩辕、颛等作为自己的祖先。
由于三皇五帝存在的真实性尚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那么,中华民族是否都出自这五个人之后,就不得而知了。
因而啊,一味的盲从古书的说法并不可取。
除了攀附同姓的名人外,家谱中还有不少刻意刊载的名人文章,用以显示家族的地位和威望。
其中有些文章已被多家转载,到最后,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了不同的撰写者,闹出了笑话。
我们在家谱中常常能见到这样一篇文章。
大家来看一下。
在徐氏、陆氏、蔡氏、相氏、胡氏等姓氏的家谱里,都有这样一篇文章出现。
它的内容大致相同。
其区别仅仅是将各家的姓氏填入其中而已。
那么,为什么他们都要收录这篇谱序在家谱中呢?
原因啊,这是一篇给家族歌功颂德的文章。
所以,难怪各家各族都趋之若鹜。
更为荒唐的是,文章最后的署名还出现了不同的名人。
比如徐氏的家族,署名汪喆。
陆氏,署名吕蒙镇。
菜式呢,署名窦。
项氏和胡氏署名为朱熹。
所以,这篇文章究竟是谁写的呢?是其中的一位,还是另有他人?
因此啊,这种未经考证而肆意滥开名人的文章,就是家谱的可信度降低了不少。
因此,大家在使用家谱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和辨别,必须与正式进行对照核实后方可以加以利用。
好,那么除了以上一些在利用家谱时我们应注意的问题之外呢?我们还应该把握其他几个取舍家谱资料的标准,他们分别是名人撰写谱与普将撰写谱。
大家之朴与普通百姓之朴。
世代续修谱与暴发户转修谱以及修补时间远近等标准。
首先啊,在一般的情况下,普将以修谱为生,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对于家族的情况并不十分熟悉,因此在撰写家谱方面呢,往往是千篇一律。
普遍它的质量是不高的。
而名人传写的呢?特别是近现代家族文化名人传修的谱。
因为呢,在了解自己家族情况的前提上,加以专业的考证,相对来说呢,它的质量是比较高的,可信度也是比较强的。
其次呢,大家族有着形成长期较为规范的修补历史,其中不乏文人雅士,文化素质比起普通百姓家要高。
因此呢?
其转修的谱内容也是更加的丰富,体力也会比较规范。
再次,那些有着世代连续修补的家族,会将历次修补的内容记录下来。
在后次修补。
就在前次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内容。
那么那些暴发户修补呢?由于手头缺乏了久远的资料,于是有的便东摘西抄,妄议阿妇。
无法也没有能力去考证相关的资料。
从而使得谱的质量大大的降低了。
第四呢是修补时间距离现在较近的,其内容相对来说容易考证,资料呢也就较为详实丰富,比修补时间远的那些家谱,它的可信度呢是要高。
除了以上几种取舍的标准外,我们发现,修谱的捐书数量的多少,也决定了谱主在谱内内容的详略。
由于家谱撰修的资金来源一般为族人乐意的捐书,那么为了答谢那些资助数额较大的个人,家谱中记载他们的内容也就会比较多了。
反之呢,那些捐助款项较少的人,则涉及他们的内容也就较少了。
比如有一部收录有1500多人的家谱中规定。
将捐款3000以上的人在首页上刊登他们的照片,并且呢增设捐献荣誉房,以示荣耀。
同时呢,传记中也以他们这些人或是他们的祖辈、父辈的文字内容为主。
而族中其他人的资料呢,则显得稀少而单薄。
所以,我们试想一下,一个有着1500多人的家族,却着重反映了少部分人的情况。
从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了家谱记载内容的片面性。
另外,在封建家谱中,与当时统治阶级或是宗族思想不符的人或文章,往往是不收录的。
即便是拙有成就者也不例外。
比如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家、思想家戴震。
由于他猛烈的批判了宋明理学,以礼杀人,从而引发了后世的诸多争议,因此在其家谱中,不仅没有他的身竹世袭记载,更加没有他的文章。
总之,他的任何记录都没有在家谱中留下痕迹。
由此可见,家谱收入的范围和当时的政治思想不无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们说,在家谱中有金子也有沙子,我们在利用它的同时,也要辩证的看待,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中国的家谱资料浩如烟海。
若加以研究,不啻为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家谱除了具有独特的教化功能和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外,其丰富的文献资料对于学术研究价值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家谱中的人物、经济、移民、文化、民俗、地名、教育。
军事、械斗、人口等资料对于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族学、遗传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论证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家谱的资料价值在过去的某些年月曾被人误解和忽视。
从以上15讲的综合讲述中,可以窥探出中国家谱应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特别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使用和研究家谱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开发利用家谱的同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对家谱资料进行分析和取舍,充分肯定那些符合历史事实的史料,剔除那些不实的部分。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真正为弘扬祖国历史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服务。
好,观众朋友们,感谢大家对我们官职讲堂家谱讲座的实物讲的支持,非常感谢大家的观看,谢谢大家。
更多政府公开,请使用姓名电话搜索。本站免费帮你联系你的家族干部,组成修谱班子,完成网上修谱大业!
返回修谱找人网 家族修谱找人平台